每次讀季羨林先生的作品,都會有新的感覺,對季老的認識就會更豐富和深刻一些。記得以前讀大學的時候,經(jīng)??吹郊纠系纳⑽募环旁跁甑娘@眼位置,于是常會駐足翻看,覺得文風質(zhì)樸,字字句句都是用情用心寫成。最近,我又讀了他于95歲高齡完成的作品《病榻雜記》,這本書讓我又得到了新的啟發(fā),收獲了新的東西。
《病榻雜記》這本書是季老住院時抱病所作,單是這個寫作背景本身,就值得品味。雖身體患病面臨諸多不適,但季老仍默默地在病床上用文字記錄自己的思想。當疾病退卻時,一本新書如同晶瑩的蠶繭被呈現(xiàn)出來。這種收獲的喜悅是怠惰者所體會不到的。書中有這樣一句話讓我難忘,季老這樣描述自己——“可我偏又是一個閑不住的人,每天不寫點東西,不讀點什么書,靜夜自思,仿佛犯了什么罪。”正是由于這樣的自我要求,一篇篇流露真性情的文章從筆下涓涓而生。
季老每天4點天不亮就起床開始做研究和寫文章,被稱為“北大一盞燈”。在這本書中,他也多次感嘆“怕時間不夠用”,這種對時間的珍視確實為我們樹立了標桿。對于在耄耋之年仍思維活躍,季老是很自豪的。我想,這就是一種生命力,腦越用越活,每天讓大腦吸納新知,神游天下,就如同吸收最寶貴的養(yǎng)分,自己覺得充實舒坦,身體也因此而活力大增。這種養(yǎng)生之道的確值得我們?nèi)ス眢w驗。生命是流動向前的,任何時候,都有浪花激蕩的潛力。如果自己不放松前行的腳步,生命的活力會遠遠大于我們的設(shè)想和預期。想到這里,不僅從心底感謝季老通過他的為人與為文向我們傳遞了一種昂揚的人生觀。這種影響可以歸之為人文的魅力,韻味無窮。 《病榻雜記》這本書中的文章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這也是季老思維活躍的直接印證。書中既有對小學和中學時光的追憶,又有對親人朋友的懷念,既有對病中境況的記述,又有對社會人生的感悟。季老按照病榻所思,娓娓道來,感情真摯,如同面對面談話一般,讓人在輕松的氛圍中收獲頗多。
讀季老的文章,有一個很明顯的體會就是每篇文章都有感情在流動,有作者的個性蘊含其間。我覺得可以名之曰“文因人活”。我想這是季老的文章能吸引我、打動我的重要原因。比如,書中有一篇散文《石榴花》,像這樣的狀物散文,季老并不只是去描摹花的燦然情態(tài),而是將自己的情感經(jīng)歷與記憶中的石榴花自然地貼合在一起,回憶那些頭腦中石榴花出現(xiàn)的場景,回憶那花下的人,回憶當時的心境。這樣的寫法讓文中的石榴花成了獨特的記憶載體,花美情更美,這種美因為有了個性而不可復制,兀自熠熠生輝。這種作文的方式與結(jié)果是我心向往之的,因為其中蘊藏著寫作的本真目的和自然魅力。
除了真摯的情感之外,獨到的見解也是季老為文的顯著特征。書中很多關(guān)于人生觀、世界觀的見解都是獨到之思,比如,談到對生命、死亡的態(tài)度,季老說沒必要刻意提醒自己的年齡,當下做該做的事,自然向前延伸就好,哪天該停下了,就坦然地“笑著走”。他說自己最推崇的是陶淵明的一首詩,并作為座右銘——“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币驗閰⑼噶恕胺缴剿馈?,所以生有興味,死亦灑脫。這種對人生的態(tài)度我覺得真誠而有力量。談到當今人類和自然的關(guān)系,季老極力主張“天人合一”,提醒人們應當正確擺好自己在自然中所處的位置。此外,書中還談到道德,談到內(nèi)心和諧,指出了安頓心靈的重要和力量。這些飽含智慧和憂慮的見解是一位長者和智者的心聲,值得我們在喧囂中駐足思考。
最后要特別提到的是季老的赤子之心。季老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經(jīng)歷了很多事情,但他仍然真誠地對待生活。他為燕園的荷花盛開而欣喜,為友人的離世而神傷,為社會與人心的現(xiàn)狀而深思。我認為,正是這一路走來甘苦不移的赤子之心,讓季老和他的文章顯現(xiàn)出觸動心靈的魅力,這是一種蘊含大智慧的單純,讓人從心底里感佩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