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題專欄  >  關于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zhí)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  >  媒體報道 > 正文
經(jīng)濟參考報:決算審計能否撬動績效預算管理改革的“命門”?
發(fā)布時間:2016-07-07

今年是審計署開展決算審計的第二年。在剛剛公布的2016年審計報告中,決算審計的內容被放置在開篇第一部分,這說明國務院和審計署對決算審計工作非常重視。從決算審計報告的內容與重點來看,今年與去年相比,既有相似之處,又有不同發(fā)現(xiàn)。其中,“亮眼之筆”就在報告第一部分第一小節(jié)中指出的第四點問題,即中央政府決算草案“未按要求報告財政資金績效情況。主要是預算中未報告相關政策內容和績效目標,決算草案中未報告相關績效目標的實現(xiàn)情況”。短短的一句話,卻包含推動深層制度性變革的寓意,可以從三個問題入手來理解。

第一,決算草案應該包含哪些不可或缺的內容?實際上,根據(jù)國際比較研究可知,決算草案,作為預算執(zhí)行結果的最終報告,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夠讓全體公民清楚地了解公共財政的錢,已經(jīng)花到了哪些地方?取得了哪些效果?不僅應該包含預算執(zhí)行的基本情況,而且要報告公共財政資金究竟花的好不好?

第二,為什么我國中央政府決算草案中沒有上一點提到的這些主要內容?根本原因是在預算編制的時候,現(xiàn)行預算制度不要求體現(xiàn)出公共財政支出、預算項目與具體政策之間的明確關系,更沒有要求包含預算項目執(zhí)行之后應該實現(xiàn)的績效目標。由于決算草案是對預算執(zhí)行最終結果的報告,所以,前者的報告形式與內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預算編制的形式與內容。長期以來,我國中央政府預算草案的形式就是按照功能性分類為主,報告內容僅限于功能大類的預算收支大數(shù),而不包含這些支出與相關政策之間的績效關系。換句話說,從既有預算草案來看,所有的預算支出都是為了實現(xiàn)宏觀政策,而具體的政策實施究竟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最終會分解到哪些具體的預算項目,由哪些具體的預算部門來執(zhí)行?這些公眾非常關心的問題,是無法從目前的中央預算草案中找到答案的。所以,在此基礎上,決算草案就只能是預算草案基礎上的數(shù)字累加或調整,仍然看不到資金使用的效果或績效情況。

第三,為什么預算草案中不包含相關政策內容和績效目標?因為,當前我國中央政府預算編制的方法,主要還是以部門預算為基礎的分行列支的傳統(tǒng)方法,就是在政府功能分類(例如,教育、衛(wèi)生、醫(yī)療、環(huán)保、基礎設施建設等)的基礎上,結合經(jīng)濟分類(例如,人員工資、辦公經(jīng)費、購買公共商品或服務支出、償還貸款等),按照預算收支分類科目(例如,101 稅收收入、201-01 人大事務、201-02政協(xié)事務等)進行編列,然后報告數(shù)據(jù)。這種編制傳統(tǒng)與習慣,并不能夠清楚地反映出哪些政策與哪些預算支出項目相關,進而也不可能使人明白,分配到各個科目的錢,花掉之后,能夠取得多少的績效與效果。盡管,從2006年開始,中央政府和財政部就提出績效預算概念,但是直到目前,中央政府還主要在部門項目預算的績效評價這個層次蹣跚前行,并沒有觸碰到中央政府預算編制中的“命門”——政策、預算與績效的協(xié)調一致。換句話說,我國過去十年的績效預算管理改革,剛剛將中央政府預算管理模式的“一只腳”送進了國際公認的績效預算模式大門之內,整個龐大的身軀卻仍在大門之外。所以,我國的績效預算管理改革任重道遠,且困難重重。

因此,可以說,今年的決算審計報告所發(fā)現(xiàn)并揭露的問題,已經(jīng)觸碰到我國預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命門”,即預算編制的關鍵,必須聚焦于一個核心的問題,即錢的分配如何實現(xiàn)政策目標并取得相應的績效。根據(jù)國際比較研究可知,主要經(jīng)濟體國家的決算審計,已經(jīng)從財務審計向績效審計擴展,并且后者在國家審計工作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已經(jīng)成為主流。這里所指的績效審計,主要是考察預算執(zhí)行項目與相關政策之間的關系,評價項目執(zhí)行結果是否有助于政策目標的實現(xiàn),是否達到預算編制時期提出的績效目標,是否符合效率、效果、效益的標準等。與此同時,比較研究也發(fā)現(xiàn),績效審計工作做得好相對比較好的國家,比如新西蘭、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績效預算制度也相對完善,并且績效預算管理改革早于績效審計工作。比如,在澳大利亞,以績效為目標的預算管理模式,不僅已經(jīng)成為國家預算編制與管理的基本制度,而且還是公共部門,以及使用部分公共資金的機構和組織的預算模式,甚至影響到它們的組織管理模式。澳大利亞聯(lián)邦政府所屬的公共部門在進行預算編制的時候,就必須講清楚項目如何促進政策實施,包括未來績效目標、績效評價指標、績效目標實施方案等等,在此基礎上形成聯(lián)邦政府的預算草案。

由此可見,審計署今年的決算審計工作,其審計重點與視角已經(jīng)開始發(fā)生新的變化,從之前主要關注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合理性、合法性等問題,擴展到關注預算與政策的關系、預算執(zhí)行績效與政策實施效果之間的關系。換句話說,決算審計工作已經(jīng)觸及績效預算管理的核心內容,即預算編制的依據(jù),部門申請花錢的理由,需要包括可以達到的績效目標,相關重要政策,以及如何執(zhí)行項目,并推動政策落實。從過去十年的審計報告內容來看,從2005年開始,審計署有7年共11次提到推動中央部門項目績效評價工作,深化績效預算管理改革。而今年的審計報告,第一次從決算審計角度提到要從中央政府預算編制開始,關注績效目標與績效管理問題,可謂非常有意義。拭目以待,今后中央政府的預算績效管理改革及其以后的預算草案編報工作,將做出怎樣的回應。(趙早早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財經(jīng)戰(zhàn)略研究院)

【打印】  【關閉】